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村落街道 > 正文
    购物车
    0

    韶关始兴围楼“认养”政策四年 百年老屋涅槃重生

    信息发布者:shenyx
    2016-12-14 16:37:13   转载

    韶关始兴围楼“认养”政策四年 百年老屋涅槃重生

    满堂客家大围

    韶关始兴围楼“认养”政策四年 百年老屋涅槃重生

    廖屋围楼作为第一座被认养围楼,经修复和改造变成客房

    文/图 金羊网记者 张文 通讯员 吴婷

    客家人聚居之处,常常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在粤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千年古县始兴,星罗棋布地分布着200多座大大小小的围楼。这个被誉为“中国围楼文化之乡”的地方至今仍然传颂着“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谚语。

    始兴县的围楼中,不乏满堂围这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作为抗战时期省委旧址而声名显赫的红围,然而大多数围楼因各种原因保存状况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围楼甚至因为长期无人维护而荒废、破损甚至坍塌。

    2012年,始兴县出台围楼“认养”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围楼的保护与开发。政策出台至今已超过4年,羊城晚报记者日前在始兴当地走访了解到,已有部分围楼被认养,成功实现翻修或者正在被维修,一栋栋百年老屋有望重新焕发生机。

    始兴代表围楼

    “岭南第一围”满堂围

    满堂围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历时24年,为当时的富豪官乾荣所建,位于隘子镇。满堂客家大围是始兴也是广东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久负“岭南第一围”盛名。满堂客家大围由上、中、下三个小围楼连接构成,中间围楼高16.9米,另两座稍矮的围楼拱卫其左右,围楼共有各类房间777间,建筑风格融合古代雄浑朴实和近代精致高雅。

    “浴火重生”的红围

    始兴县沈所镇有一座围楼被村民称为“红围”,不仅因为其墙体呈红色,还由于这座红围在抗日烽火燃烧的1940年春至1941年春,曾经作为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办公所在地。1945年,日军一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红围几成废墟。2009年,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红围重新修建起来,让这一“红色祖家”以崭新的风貌展示于世人。

    村庄“守护神”,近半“状况差”

    行走在始兴,不管是国道、高速公路,还是乡间小路,举目四望,时常能见到高耸的围楼,这些围楼或方形或椭圆,有泥坯砖或夯土筑成,也有青砖和鹅卵石一砌到顶,围楼顶部多呈尖锋状或锅耳状。既有小巧玲珑、占地仅12平方米的“袖珍围楼”,也有像满堂围这样占地1.3万余平米的“庞然大物”。这些十几米高的围楼矗立在一座座客家村落间尤为醒目,犹如村庄的“守护神”。

    “始兴的围楼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能力,集防匪、防盗、防潮、抗震的功能于一身,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始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志文告诉记者,出于安全考虑,始兴围楼底层一般不向外开窗,有些围楼甚至在正门的顶端建有蓄水池防止外敌火烧围门,围楼顶层四角通常向外凸出,设有内大外小的瞭望孔,以便观察四周情况。

    当地文史学者表示,关于始兴围楼的兴起并无确切记载,但当地姓氏族谱显示始兴居民多是宋明时期自闽、赣等地迁入的客家人,他们希望有个安定居所以防兵匪、山贼的侵扰,因此纷纷自建围楼,早期修建的围楼受财力限制多简单、粗糙,越到后期越见精工、考究。

    在始兴县的围楼中,像满堂围和红围这样因为是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得到妥善保护的围楼并不多。当地文博部门调查发现,始兴至今仍存的249座围楼中,清代围楼91座、民国围楼有158座,其中保存较好的110座,状况一般的42座,状况较差的97座。

    维护很“差钱”,围楼求“认养”

    由于地处粤北欠发达山区,始兴县财政相对紧张,每年拨出的维修资金对于数量庞大又亟待修缮的围楼群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为此,始兴县政府于2012年3月讨论通过《始兴县围楼认养试点工作方案》,希望发动围楼业主或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围楼保护与开发。

    2014年开始,始兴县每年拨款100万元,按照每座围楼补助上限10万元的方式,以奖代补,对实施围楼维修工作的认养人进行一次性补助,支持认养人在围楼内开办小型博物馆、专题陈列馆、餐饮住宿。

    2016年8月始兴县政府正式发布《始兴县围楼保护(认养)工作方案》,提出每年向社会公布围楼认养目录,有意认养者选择名单内的围楼后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书、保护和开发意向书以及修缮施工方案,经审核通过后,即可与业主签订认养合同。

    据了解,2012年以来,廖屋围楼、乐胜桃源围楼、三栋屋围楼、汇川别墅等10座围楼陆续被认养,其中最早被认养的廖屋围楼经过3年多的修缮和开发,于2015年10月正式对外试营业,成为始兴首个围楼文化旅游客栈,其他被认养的围楼则大多处于修缮状态。

    围楼变身客栈,假日一房难求

    对于围楼认养,尹福龙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深圳工作20多年后他回到家乡经营一个农庄,一得到围楼认养的消息后他马上开始行动,在相关单位引导和推介下,于2012年5月认养了农庄附近的廖屋围楼,结合当地温泉资源进行整体开发。

    为了保持围楼内部结构原样修复,尹福龙不得不穿乡越岭、走街串巷四处寻觅各种老建筑构件,耗时3年多,才全面完成原已腐朽的木楼梯、地板和栏杆的更换,围楼也由此重新焕发生机。

    原状修复的同时,尹福龙也没忘“与时代接轨”,围楼内通了水电、改造了卫生间,还新添了无线网络,原有房间变成客房,旁边又建起了围楼风格的小楼作为会客厅和餐厅,后方砌起石墙,围成小院。通过手机朋友圈,尹福龙的围楼和小院又与“互联网+”联系起来,生意火爆,周末和节假日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

    日前记者走访始兴县沈所镇的三栋屋围时,发现这座青砖、河石构筑的清代围楼内部布满了脚手架,一旁空地上堆放着大量木板、椽子等建筑材料。

    “里面长期无人居住,楼梯和地板很多都腐朽了,下雨的时候屋顶还有渗水。”三栋屋围认养者张越强告诉记者,几年前自己确定认养这座围楼时,其保存状况堪忧,但自己还是下决心要认养,“围楼这么有特色的建筑,我们自己不珍惜,倒塌了就没有了。”

    根据规划,张越强准备把三栋屋围楼打造成集休闲娱乐、餐饮、品茗、摄影、住宿为一体的客家文化客栈,“三楼地面重新铺设,建成小酒吧或咖啡吧;四楼改建成普通客房;五楼建成几间中式套房,四角的瞭望台正好作为每间套房的茶室。围楼周边还会新建一个展示始兴特色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